迷失在街头的街头摄影

(第一次在LOFTER上发文,观点些许犀利亦或者考虑不周,可能有所得罪,但也算自己的一些感悟,分享一下,欢迎探讨,拒绝撕逼)



     从1851年摄影被用来作为发现都市真相的手段以来,街头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摄影类型,它的发展就从没有停止过。但如今,它却越来越迷失在了街头巷尾。

     街头摄影,可谓是摄影师的一种视觉探险。街头摄影师总是游手好闲般在车水马龙、千变万化的城市里去探寻自己、路人、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群游手好闲之人醉心于此,在摄影史的历程里留下了一幅幅关于“城市变迁”、“市民生活状态”、“社会进程”的历史影像。筑就了一段段历史传奇。

      人们总是对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内容无法抗拒。同样的,对于街头摄影,在面对一幅幅蕴含着街头摄影师对时空的精彩凝固画面时,所有欣赏者集体无意识般的沉浸入能激发自己所有想象的标签化辞藻中“50毫米定焦”、“黑白”、“噪点”等等,偶尔蹦出的几个“马维尔”、“布列松”、“薇薇安”的街拍传奇故事更能成为自己茶余饭后跟三两伙伴的谈资,尤其是随手再掏出那个LOGO宛如可口可乐瓶盖设计的莱卡相机。有了它们似乎便已能贯穿完整个街头摄影的历史,一跃成为优秀的街头摄影师。

      如今的街头,从未有过如此多的“街头摄影师”,他们就宛如街头摄影的虔诚信徒碎碎念着“街角”、“老头”、“布列松”、“莱卡相机”、“决定性瞬间”的街头摄影“圣经”,更反复在街角按动快门时去像推箱子般游戏中的小人般把自身画面的所有内容往“圣经”上的“箱子存放点靠拢”。假如隔壁来个年轻人偶尔达不到一两条要求,他们甚至会被视为“异教徒”批判出局。好一番热闹的场景。

      在喧闹的场景中,什么才是真正的街头摄影似乎早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人们已经找到了更快“体验”它的途径——贴标签式的抄袭。没有人再去需要关心自己照片中的态度,也不会需要去探寻路人甲在画面中存在的必要性,更没人去担心城市的风格与文化气质要如何更好的表达。取而代之的则是宛如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快餐”,一个个很“悲惨”的老头、一幢幢代表着新旧城变化的拆迁房、一堆又一堆夕阳被高楼约束后投射出的人物剪影。因为他们“像”大师的作品。

      批量化的生产也让街头摄影的质量极度下降,人把“标签化”的行为成为了判定是否为街头摄影的标尺。大量的不知所云的照片也被堂而皇之的贴上了街头摄影的标签——只因为他们满足了“莱卡相机”、“街角”等某个似乎证明着它与街头摄影有那么些渊源的关系标签。街头摄影就如一场闹剧般在摄影的舞台上上演。让无数凑热闹的旁观者堂而皇之的成为摄影师。

      早在1858年,维克多·富而内而在《巴黎街头见闻》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游手好闲者身上至少还保留着充分的个性,而看热闹的人身上便荡然无存了。”街头摄影,作为一种见证着社会发展历程的摄影手段,正因为这种标签化的混乱让人再也无法看清本身而消失在城市街头之中。而摄影师、路人、城市之间的关系也早已荡然无存。

 



评论(17)
热度(66)
© FanTingLEE | Powered by LOFTER